風荷載作用下結構應為彈性,對應的地震荷載:多遇地震作用下結構為彈性。我國抗震規范在總則的設防目標中就提到多遇地震和罕遇地震,并知道在50年內超越概率分別為63.2%、10%和2%~3%,抗震規范中的多遇地震重現期為50年,設防烈度地震重現期為475年,因此有關“多遇地震作用下結構為彈性”的規定是考慮了安全和經濟兩方面的要求,是合理的?;撅L壓w0在《荷載規范》中定義為:“50年一遇的風壓”,重現期為50年,相當于多遇地震。對于非抗震地區的超高層建筑,對風荷載比較敏感,取50年一遇的風壓計算時則結構必須為彈性,若取100年一遇的風壓計算要求結構為彈性則肯定是偏于安全的,結構若此時處于彈塑性階段或部分彈塑性...風荷載統計期若超過百年...感覺似乎沒有理論依據。個人感覺我國高層、超高層建筑少有不抗震設防的,這方面的理論少有人知。
在網上經??吹筋愃铺?說中國汶川地震8級死了 8萬人 日本九級地震就死了 幾百人 ,一個高樓都沒倒然后大罵中國的建筑抗震不行啊,要么是豆腐渣工程要么是設計人不行 垃圾啊之類的帖子很多。 非得拿震級和死亡人數說事的 2001年11月14日,中國昆侖山發生了8.1級的強烈地震 一個人都沒有死。難道說中國抗震水平超過了世界水平??? 這些都是無知的表現。尤其是很多結構設計人員也這么講,那更是太無知了。 地震的基本知識都搞不懂,真不知道他是怎么做抗震設計的。 首先普及一下知識 什么地震等級 什么叫地震烈度 地震等級 是地震所發出的能量的單位 地震烈度 是地震對地面造成的影響的單位 雖然通俗的地震烈度是用什么房屋損壞 來表示說不嚴謹 那只是用來普及科學知識的 真正科學上使用加速度來表示地震烈度的。有些說地震烈度也不嚴謹的人,我嚴重懷疑你算結構的時候有沒有理解 7度0.1G加速度的 等等選用上面的方法。 有人說這不一樣么。 其實很大的不一樣 地震如果發生在地球內部幾百公里以下 就算是10級地震 傳到地面上。 對地面影響也是微乎其微
什么是抗震設防烈度抗震設防烈度是指對建筑物進行抗震設計,并采取一定的抗震構造措施,以達到結構抗震的效果和目的。抗震設防的依據是抗震設防烈度,地震烈度按不同的頻度和強度通??蓜澐譃樾≌鹆叶?、中震烈度和大震烈度。所謂的小震烈度即為多遇地震烈度(眾值烈度),是指在50年期限內,一般場地條件下,可能遭遇的超越概率為63%的地震烈度值,相當于50年一遇的地震烈度值;中震烈度即為基本烈度,是指在50年期限內,一般場地條件下,可能遭遇的超越概率為10%的地震烈度值,相當于474年一遇的地震烈度值;大震烈度即為罕遇地震烈度,是指在50年期限內,一般場地條件下,可能遭遇的超越概率為2%~3%的地震烈度值,相當于1600~2500年一遇的地震烈度值。由烈度概率分布可知,基本烈度與眾值烈度(即多遇地震烈度)相差約1.55度,而基本烈度與罕遇烈度相差約為1度。例如,當基本烈度為8度時,其眾值烈度(多遇烈度)為6.45度左右,罕遇烈度為9度左右。抗震設防烈度是按國家批準權限審定的作為一個地區抗震設防依據的地震烈度。一般情況下可采取中國地震烈度區劃圖的地
最近做的一個項目,是某大學的教學樓,共四層,20米高,六度區。按《建筑抗震設防分類標準》,明確說了教育建筑中的幼兒園、小學中學的教學用房和學生宿舍食堂等,為重點設防類,也就是乙類。條文說明中也解釋了這么做的原因是為了對未成年人的保護。所以由相關規范,該大學教學樓不屬于此類,應為標準設防,也就是丙類,抗震等級應為四級。 圖審機構的人卻認為這是乙類,說是教育建筑人流密集。此外,還根據一個中國地震局發的文件,叫中震防發2009-49號文件《關于學校、醫院等人員密集場所建設工程抗震設防要求確定原則的通知》,說是應該按七度區0.10g考慮,并且因為是乙類,還要提高一級,抗震等級應為二級。這個文件,我也看了,其中也很明確教育建筑是指幼兒園、小學中學的教學用房和學生宿舍食堂等,顯然大學教學樓也不屬于此類。 個人反復看了這些相關條文,還是堅持自己的意見,抗震等級應為四級。愿與各位討論。